1796年初,27岁的拿破仑,在巴黎邂逅了约瑟芬•德•博阿尔内德。约瑟芬是一位33岁的富家遗孀。她仪态万方,风姿曼妙、浑身散发着成熟妇人特有的迷人风韵,如一颗丰润、饱满的草莓果,深深吸引了貌不惊人、瘦弱矮小的拿破仑。而善解人意的约瑟芬,则夸奖拿破仑“将来定是个伟大的将军”。两个人一见倾心。拿破仑一改往日的沉默寡言,表现出“几乎达到了发狂地步的强烈的爱情”,决心要和她厮守终身。3个月后,拿破仑与约瑟芬结婚了。婚后不过48小时,拿破仑奉命指挥意大利军队摆脱奥地利统治,约瑟芬则留在了巴黎。远征的拿破仑非常想念他“心中的女神”。他每天趴在战壕里给爱妻写信:“你使我整个身心都注满了对你的爱,这种爱夺去了我的理智———我会离开军队,奔回巴黎,拜倒在你的脚下。”“我没有一刻不在注视着你的照片,没有一刻不在你的照片上印满我的吻。”……拿破仑不断地写信,每天一信,并请求约瑟芬前来相聚。然而,他寄出去的“无尽相思和万般爱恋”,却石沉大海,有去无回。约瑟芬总是拒绝,甚至极少回信。任拿破仑在信中苦苦哀求:“你明明知道你的信能带给我何等的快乐,但你却不肯草草地写上六行字给我……我因没有你的信而坐立不安。”没多久,拿破仑风闻,他的新婚妻子约瑟芬在巴黎有了外遇。他在信中痛苦地写道:“你曾答应给我温柔而忠诚的爱情,它被什么样的感情窒息并排挤了吗?以至于你没有时间对丈夫略表关心呢?我的爱人,请求你马上给我写信,充满柔情蜜意的信……”然而,约瑟芬依旧我行我素、惜字如命。直至拿破仑结束征战回国时,约瑟芬才赶忙前去迎接,但因走错了道,擦肩而过。当约瑟芬回到家时,拿破仑没有“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如同赤道下炽热阳光般的热情千万次地亲吻她”,而是拒绝与其会面。后因约瑟芬的儿子(与前夫所生)再三哀求,她本人又眼泪汪汪地检讨,拿破仑才原谅了她,但“感情的源泉已然枯竭”。1804年5月,拿破仑被拥戴为法兰西帝国第一任皇帝,他邀请教皇给他加冕。此时的约瑟芬悄悄找到教皇,向他诉说了自己对婚姻的担忧。她恳请教皇出面干预,使她的婚姻有所保障,使她自己能够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后。典礼当天,皇帝拿破仑穿着红色天鹅绒上衣,身披绣花披风,戴着镶嵌钻石的勋章。约瑟芬满面春风,款款有致,惹人喜爱。她身穿一袭华丽的白缎长袍,头戴名贵珍珠钻石镶嵌的皇后桂冠,如愿以偿。可是,不久,拿破仑封闭了他和这位皇后卧室之间的通道。1809年,他在杜伊勒里宫的内厅,以政治和国家需要为由,要求结束这一段婚姻。他走近约瑟芬,拿起她的手按在自己胸口,凝视片刻说:“我亲爱的约瑟芬!你知道我爱过你,我在人世得到的仅有的幸福时刻,都是你一人赐给的。但是,我的命运要高过我的意志,我最珍贵的爱情必须让位给法国的利益。”约瑟芬倒在地上,伤心地哭泣……同年12月16日,拿破仑与约瑟芬正式离婚。离婚后,历史仿佛走了一个轮回。约瑟芬独居在马尔梅松,每天惟一的精神寄托,就是不断地给拿破仑写信,表明自己有多么爱他、多么思念他。然而,拿破仑回答她的,则是她昔日给予他的冷淡和冷漠。约瑟芬在信中写道:“我知道自己是怀着非常痛苦的心情写这些信的,痛苦的原因是从你那里我没有收到哪怕一个字。”真是满纸痛苦言,一腔伤心泪。可当初的不珍惜、当初的背叛,错过了,失去了,注定是“此情只能成追忆”的落寞和悲哀。(2005年9月3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戴比尔斯公司突然宣布:驻于金伯利镇的采矿队已全线撤回,该公司长达134年的钻石开采史也彻底画上了句号。众所周知,戴比尔斯是全球钻石业的龙头老大。其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俘虏了多少对年轻情侣的心。封矿就等于自断生路——这不但对自身,对整个国家都是一场重大的灾难啊!得知消息后,时任总统姆贝基如坐针毡。旋即,他下令召开高层会议,以探明其中缘由。政要们纷纷表态,一部分人认为,总裁庞科·盖勒苏一定是打算另谋出路。因为钻石行业存在着这样一条真理:矿井越往下挖,钻石就越小,品质也越低。针对日渐黯淡的前景,洞悉一切的盖勒苏果断地收手了。说不定此时,他正酝酿着什么石破天惊的大动作呢!还有些高官则认为,这是盖勒苏在为自己的罪孽而忏悔。自从1869年世界首颗钻石在金伯利镇被发现以来,矿井就一直在被掘深。到如今,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金伯利大坑”:井口面积有24个足球场那么大,并深达800余米。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石头背后,是无数条为之赴汤蹈火的生命。可以说,钻石开采史就是一部血腥争夺史。可能年岁渐长的盖勒苏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便下令关闭了矿场。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大家莫衷一是。而此时,盖勒苏和女儿媞妮却不知所踪。据说是飞往夏威夷度假去了。姆贝基眼瞅着一路下滑的经济局势,心如火燎。两个月后,心虑重重的他累倒了。恰在这时,有人声称能提供一个重大线索。病榻边,姆贝基召见了这个神秘的人,他就是盖勒苏家的老管家洛班·桑汤。桑汤仔细回忆起封矿前一晚,家里发生的一件事:夜幕降临时,盖勒苏正批阅着文件。媞妮弹完一首曲子,突然回过头,冷不防地说:“童话里说,上帝的眼泪掉下来,就凝结成了钻石。那他每天都在流泪,一定遭遇了不少痛苦吧?”接着,媞妮指着琳琅满目的钻石工艺品,“这些都是他的泪吗?”“是的,孩子。”盖勒苏敲了敲烟斗。忽然,他发现女儿的眼角微微闭着钻石的光芒。这位络腮胡子的大亨突然弓下身,吻着女儿的额,“放心吧,宝贝儿!爹地不会让它再流了。”这时,小媞妮打了个哈欠,揉揉眼睛,接着就由女仆领进了卧室。那晚,盖勒苏房间的灯一直亮到了破晓。兴许,当时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要知道,主人是最疼媞妮小姐的”,老管家不无深情地说,“相依为命的这些年里,主人始终都在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她……”接着,桑汤还说起了:盖勒苏婚后的第三年,爱妻就因车祸而丧生。深陷悲痛的他却设有再娶,而是和小女儿生活在了一起。他为人低调,此后,一直过着简朴平淡的日子。姆贝基听后,深受震撼。第二天的非洲入国民大会上,他作了一份报告,题目是:一颗善良的童心和一个伟大的抉择。(王灿海摘自《辽宁青年》2009年6A)1911年8月21日凌晨,意大利木匠佩鲁贾从卢浮宫的一个储藏间里蹑手蹑脚地溜出来,他在那里已经躲藏了整整一夜。佩鲁贾借助一件工作服的掩护,走到《蒙娜丽莎》前面,在确定无人后,他把这幅旷世杰作从墙上摘下,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博物馆。这只是事情的开始。真正策划了《蒙娜丽莎》盗窃案的幕后黑手,是一个自称为巴尔菲埃诺的阿根廷骗子,他和法国的造假能手尚德隆导演了这一切。尚德隆惟妙惟肖地伪造了几幅《蒙娜丽莎》,巴尔菲埃诺则全力寻找它们的客户。寻找到6个判断力较差、钱包较鼓的对象之后,巴尔菲埃诺就开始了第一步行动。他先抛出问题:想不想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画作?想不想让别人都看不到这幅画,但只有你能看?想不想独自占有这幅画?就这样,巴尔菲埃诺把这些问题分别问了6遍,并且在6个人那里得到了相同的答复。随后,巴尔菲埃诺雇用了那个意大利木匠。盗窃本身很容易,1911年的卢浮宫,如临大敌要应付的是蓄意破坏艺术品的人,而不是防范小偷,所以,卢浮宫博物馆在白天开放的时候戒备森严,但在闭馆以后,就毫无防范了。《蒙娜丽莎》失窃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巴黎,也震惊了全世界。巴黎《晨报》的头版只有一个斗大的词:“难以想象!”很快,巴尔菲埃诺就和6个客户取得了联系,他卖出了6幅赝品,每幅的价格是30万美元,大体相当于今天的600万美元。最后,在完成了这次完美的犯罪之后,巴尔菲埃诺消失了,那6个买家只知道交易的对象叫巴尔菲埃诺,全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和姓名,木匠佩鲁贾也一样。佩鲁贾所知道的全部内容,只是受那个谈吐文雅的南美人的雇用,去把《蒙娜丽莎》偷出来,然后就可以拿到赏金。但是,他没有等来哪怕一个字的交代,也没有拿到一分钱的报酬。佩鲁贾焦虑地等了整整两年,在此期间,《蒙娜丽莎》被塞在一个盒子里,藏在佩鲁贾的那套公寓的炉子下面。制作假画的尚德隆当然有理由保持沉默:那6个买家就算知道自己上了当,也不能向警方报案,否则,就将暴露自己试图购买失窃艺术品的勾当。所以,巴尔菲埃诺丝毫不用担心,就算真的《蒙娜丽莎》重新露面,他也绝无风险。佩鲁贾于1913年被捕,那时候,他试图把《蒙娜丽莎》卖给一个名头很响的佛罗伦萨艺术品掮客。那名艺术品掮客联络了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的馆长,两人在佛罗伦萨一家破旧的酒店里约见了佩鲁贾。佩鲁贾从自制的木头箱子里,拎出了一个用红色衣服捆好的包袱,在里面抽出了《蒙娜丽莎》。一看到这幅画,那两名买主连腿都软了,他们结结巴巴地表示,需要把这幅画带回乌菲兹美术馆,近距离地好好鉴别。佩鲁贾同意留在宾馆房间里等待结果。两个买主匆匆想要出门的时候,却被酒店的门卫挡住了去路:“你们拿的是什么?该不会是把我们酒店里的画偷出来了吧?”在审讯的过程中,佩鲁贾辩解说,自己的行为是基于爱国热情,他盗走了《蒙娜丽莎》,那是因为一件出自意大利画家之手的瑰宝居然被法国占有,让他这么一个有骨气的意大利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辩护律师则强调说,这次“失窃”行为没有造成任何损害,既没有人因此而受伤,画作本身也保存得非常完好,并且在失窃之后反倒变得更加有名了。公众对上述说法表示了认同。一时间佩鲁贾简直变成了英雄,他对祖国的热爱更是被人们广为传颂。法庭最终只判处佩鲁贾12个月徒刑,经过上诉,刑期最终被缩短为7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