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葬花吟原文

[投稿者:竺昕昕 www.lebeitao.com]2021-08-05 17:26:18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原文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扩展资料: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作者介绍: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2岁林黛玉葬花:

元月元宵,元春省亲,林黛玉偷偷替贾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元春评价这首比贾宝玉自作的前三首都好。二月二十二日,群芳入住大观园,林黛玉住了潇湘馆 。三月中浣,林黛玉葬花。

贾宝玉要把落花葬在水里,林黛玉则以为大观园里的水干净,但一旦流出去,外面人家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所以她在园内畸角上做了一个花冢,把落花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葬了,任其随土自化,这样才洁净。

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然后独自回房路过梨香院墙外时又聆听十二女伶演习《牡丹亭》,大受感动,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受这两本爱情教科书的启蒙,宝黛爱情开始萌芽。

四月二十六日葬花,林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恰好贾宝玉寻来,听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林黛玉要躲,贾宝玉连忙赶上去,解释误会,这是宝黛第一次诉肺腑。

元春赐端午节礼,独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样,触动了贾宝玉;清虚观张道士为贾宝玉提亲,触动了林黛玉。五月初二,宝黛大吵,贾宝玉砸玉,这是二人闹得最大的一次 。

至初四日,二人和好 。初六,贾宝玉在史湘云面前表达对科举仕途的不满,认林黛玉为知己,无意间被林黛玉听了去,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遂有宝黛第二次诉肺腑 。晚间,贾宝玉托晴雯带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传情,林黛玉作《题帕三绝》 。

14岁步步惊心:

刘姥姥刚回家,林黛玉就因那《牡丹亭》《西厢记》的艳曲而受到薛宝钗劝导。薛宝钗采取了临之以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步 ,令她在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央告讨饶。 九月初,薛宝钗又与她促膝谈心,黛玉羡慕她有哥哥、母亲,闷制《秋窗风雨夕》一首。

从九月初到十月中,薛宝钗坚持给林黛玉送了一个多月的燕窝。后来贾宝玉察觉了,婉拒薛宝钗好意,转而求之于贾母,悄悄叫人每日送一两燕窝。此事被赵姨娘偷听了去 ,恰应了当初林黛玉的担忧,招人嫉恨咒骂。

燕窝事件给林黛玉拉仇恨,令潇湘馆与赵姨娘结怨。果然,那段时间贾府中关于林黛玉的流言四起,诽谤她与贾宝玉私定偷盟。

元宵夜宴,贾母借着说书的机会当面辟谣,严厉驳斥所有对林黛玉的造谣诽谤。林黛玉受审、薛宝钗送燕窝,被贾宝玉称为“孟光接了梁鸿案”,意指钗黛和好。

然而与此同时,林黛玉病情日益加重,时常“自寻烦恼”“只觉心酸”“只管酸痛” 。连紫鹃都替她着急,巧用情辞试探贾宝玉真心。薛姨妈对金玉姻缘不报期待,林黛玉认了薛姨妈做干娘 。

七月十五日,林黛玉在房里设坛祭祖,作《五美吟》,分别咏怀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八月,薛宝钗馈赠江南土物,林黛玉睹物思乡。

葬花词全文

《葬花吟》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帘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

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扩展资料:

黛玉葬花的场景是三月份一天贾宝玉吃玩早饭以后带着一本《会真记》去沁芳桥一颗桃花树下玩,并且把打开书认真的读了起来,就在自己看到落红成阵的时间,说也巧合,这时一阵大风吹过,把桃花树上的桃花吹落一大片。

吹的贾宝玉是一身一书都是的,这时只见贾宝玉把衣服抖起来,把花瓣都兜了起来,全部都抖在了水里,自己这时正看着水里的桃花出神,突然听见背后有人叫他,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回头一看是黛玉肩上扛着一把锄头,手里提着一个荷包,手里还有一个扫帚。

这时贾宝玉看到黛玉手里拿着一个扫帚就让黛玉赶紧过来扫一下这里的花瓣都放在水里,这时黛玉说放在水里多不好啊?我们这里的水干净但是流到其他地方哪里的水又脏又臭的不一样把花给糟蹋了,在前面的山坡上,有一个花冢,一起扫扫装在这荷包里一起放到土里。

过一段时间不就随着土化了,这样做的话不是更干净嘛!就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把满地的桃花一起扫了一下,装进了花囊中,一起去到了黛玉说的那个花冢一起把花葬了,黛玉葬花难道就是这么简单的葬花吗?

肯定不是的,因为后面才是黛玉葬花真正的原因,黛玉到底是为什么葬花,真的是因为她惜花,爱花吗?我们都知道当时封建主义制度下,你想做什么事都是身不由己,所以黛玉也是这样,这天因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生气了,所以林黛玉好几天都没有理宝玉。

一天宝玉看到满地散落的桃花于是就想来和黛玉一起葬花的场景,于是就那扫帚把满地的桃花扫起来装好给黛玉送去,但是没有见到黛玉于是就自行去了花冢,没想到还没有走到花冢就听见有人哭泣,这是宝玉因为是谁家的丫鬟受委屈在此啼哭,再一听没想到是黛玉。

其实林黛玉作为当时朝代的一个女性,地位是非常落寞的,但是她也是以后向往自由但是又不得不生活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所以慢慢的自己心中压抑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不满,她的葬花吟就是以花自喻,柳树和桃花的一个鲜明的对比。

柳树无花却可以常绿,桃花虽然很是鲜艳,但是只是那么几分钟的时光而已!所以林黛玉写出来自己一生的不满,和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压迫,所以林黛玉葬花也是一种的对自己的爱惜与对现实的无奈和方式。

林黛玉生活在当时的那样的环境中,也就是那么样了,因为自古就用重男轻女,讲究个门当户对,林黛玉和贾宝玉最后没有在一起,其实都是当时旧社会封建的制度导致的,林黛玉葬花用另外一方面变现出了自己心中的不满。

红楼梦中《葬花吟》的原文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原文:

花(huā)谢(xiè)花(huā)飞(fēi)花(huā)满(mǎn)天(tiān),红(hóng)消(xiao)香(xiāng)断(duàn)有(yǒu)谁(shuí)怜(lián)?

游(yóu)丝(sī)软(ruǎn)系(xì)飘(piāo)春(chūn)榭(xiè),落(luò)絮(xù)轻(qīng)沾(zhān)扑(pū)绣(xiù)帘(lián)。

闺(guī)中(zhōng)女(nǚ)儿(ér)惜(xī)春(chūn)暮(mù),愁(chóu)绪(xù)满(mǎn)怀(huái)无(wú)释(shì)处(chù)。

手(shǒu)把(bǎ)花(huā)锄(chú)出(chū)绣(xiù)帘(lián),忍(rěn)踏(tà)落(luò)花(huā)来(lái)复(fù)去(qù)。

柳(liǔ)丝(sī)榆(yú)荚(jiá)自(zì)芳(fāng)菲(fēi),不(bù)管(guǎn)桃(táo)飘(piāo)与(yǔ)李(lǐ)飞(fēi);

桃(táo)李(lǐ)明(míng)年(nián)能(néng)再(zài)发(fā),明(míng)年(nián)闺(guī)中(zhōng)知(zhī)有(yǒu)谁(shuí)?

三(sān)月(yuè)香(xiāng)巢(cháo)已(yǐ)垒(lěi)成(chéng),梁(liáng)间(jiān)燕(yàn)子(zi)太(tài)无(wú)情(qíng)!

明(míng)年(nián)花(huā)发(fā)虽(suī)可(kě)啄(zhuó),却(què)不(bù)道(dào)人(rén)去(qù)梁(liáng)空(kōng)巢(cháo)也(yě)倾(qī)。

一(yì)年(nián)三(sān)百(bǎi)六(liù)十(shí)日(rì),风(fēng)刀(dāo)霜(shuāng)剑(jiàn)严(yán)相(xiāng)逼(bī);

明(míng)媚(mèi)鲜(xiān)妍(yán)能(néng)几(jǐ)时(shí),一(yì)朝(zhāo)漂(piāo)泊(bó)难(nán)寻(xún)觅(mì)。

花(huā)开(kāi)易(yì)见(jiàn)落(luò)难(nán)寻(xún),阶(jiē)前(qián)愁(chóu)杀(shā)葬(zàng)花(huā)人(rén),

独(dú)倚(yǐ)花(huā)锄(chú)泪(lèi)暗(àn)洒(sǎ),洒(sǎ)上(shàng)空(kōng)枝(zhī)见(jiàn)血(xuè)痕(hén)。

杜(dù)鹃(juān)无(wú)语(yǔ)正(zhèng)黄(huáng)昏(hūn),荷(hé)锄(chú)归(guī)去(qù)掩(yǎn)重(zhòng)门(mén);

青(qīng)灯(dēng)照(zhào)壁(bì)人(rén)初(chū)睡(shuì),冷(lěng)雨(yǔ)敲(qiāo)窗(chuāng)被(bèi)未(wèi)温(wēn)。

怪(guài)奴(nú)底(dǐ)事(shì)倍(bèi)伤(shāng)神(shén)?半(bàn)为(wéi)怜(lián)春(chūn)半(bàn)恼(nǎo)春(chūn)。

怜(lián)春(chūn)忽(hū)至(zhì)恼(nǎo)忽(hū)去(qù),至(zhì)又(yòu)无(wú)言(yán)去(qù)未(wèi)闻(wén)。

昨(zuó)宵(xiāo)庭(tíng)外(wài)悲(bēi)歌(gē)发(fā),知(zhī)是(shì)花(huā)魂(hún)与(yǔ)鸟(niǎo)魂(hún)?

花(huā)魂(hún)鸟(niǎo)魂(hún)总(zǒng)难(nán)留(liú),鸟(niǎo)自(zì)无(wú)言(yán)花(huā)自(zì)羞(xiū);

愿(yuàn)侬(nóng)此(cǐ)日(rì)生(shēng)双(shuāng)翼(yì),随(suí)花(huā)飞(fēi)到(dào)天(tiān)尽(jìn)头(tóu)。

天(tiān)尽(jìn)头(tóu),何(hé)处(chù)有(yǒu)香(xiāng)丘(qiū)?

未(wèi)若(ruò)锦(jǐn)囊(náng)收(shōu)艳(yàn)骨(gū),一(yī)抔(póu)净(jìng)土(tǔ)掩(yǎn)风(fēng)流(liú)。

质(zhì)本(běn)洁(jié)来(lái)还(hái)洁(jié)去(qù),强(qiáng)于(yú)污(wū)淖(nào)陷(xiàn)渠(qú)沟(gōu)。

尔(ěr)今(jīn)死(sǐ)去(qù)侬(nóng)收(shōu)葬(zàng),未(wèi)卜(bǔ)侬(nóng)身(shēn)何(hé)日(rì)丧(sàng)?

侬(nóng)今(jīn)葬(zàng)花(huā)人(rén)笑(xiào)痴(chī),他(tā)年(nián)葬(zàng)侬(nóng)知(zhī)是(shì)谁(shuí)?

试(shì)看(kàn)春(chūn)残(cán)花(huā)渐(jiàn)落(luò),便(biàn)是(shì)红(hóng)颜(yán)老(lǎo)死(sǐ)时(shí);

一(yì)朝(zhāo)春(chūn)尽(jìn)红(hóng)颜(yán)老(lǎo),花(huā)落(luò)人(rén)亡(wáng)两(liǎng)不(bù)知(zhī)!

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扩展资料:

林黛玉葬花源于一件小事情。一天,林黛玉去看望贾宝玉,此时晴雯和比碧痕刚吵完嘴,晴雯听见敲门声,便没好气的说“凭你是谁,二爷已经吩咐了,一概不许放进人来 呢!”。此时,房间里传出薛宝钗的一阵欢歌笑语之声,林黛玉吃了闭门羹,听见这话,顿时气怔在门外。

她本想高声问起,但又怕自讨没趣,觉得自己看似是金枝玉叶的小姐身份,实则是寄人篱下的过客而已。没有了父母,没有亲生兄弟姐妹,而宝玉又和她的宝姐姐一同说笑,心中悲伤不已,便不顾晚上的春寒,独自在墙角边偷偷哭起来。

次日的芒种节,其他小姐丫鬟们在这一日设摆礼物,希望自己有个好兆头,他们或用花瓣柳枝变成花环,或用彩线系在花枝上,好不热闹。

宝玉找不到黛玉,便知她躲到别处去了。他独自走到花冢,却听到有呜咽之声,哭的好不伤心。他心中好奇,定睛一看,原来是黛玉在一面低吟《葬花词》,一面哭诉。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

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葬花吟原文 红楼梦中《葬花吟》的原文

葬花吟全文的意思

白话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扩展资料: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

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

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

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

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

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

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

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

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

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

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葬花吟全文及解释

《葬花吟》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白话释义: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此文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补天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经过此地,施法使其有了灵性,携带下凡。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十三岁(虚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被抄家(家人大小男女及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刚回北京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可是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

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盗窃,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被迫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 。

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

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敦诚(1734—1791)十一岁,敦敏(1729—1796)十六岁,入宗学。

兄弟俩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欣赏他那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在漫长的冬夜,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

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记录并深切回味这段难忘的日子。

葬花吟原文、葬花吟原文,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