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优美散文·从贡貂到献豆,谁听见警钟

[投稿者:罗晶滢 www.lebeitao.com]2019-12-21 21:01:57

兰:

你知道这样的句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但阿钊在莫力达瓦1万平方公里的境内,均没有见过,问过几个比阿钊年龄大的老乡,甚至七、八十岁的当地人,他们也只说曾经听说过。看来,野生资源丰富的北大荒,只是久远的传说了。久远的传说中,有一则关于东北三宝之一的貂皮(另二宝为人参、鹿茸),关于贡貂,关于大兴安岭紫貂灭绝,说起来特别令人感叹,听起来震耳发聩。知道“狗尾续貂”的成语吗?晋代的官员用貂的尾巴来做帽子的装饰以彰示其高高在上的显赫地位。但晋皇帝任命的官员过多,出现了“貂不足,狗尾续”的现象。到了清朝,貂更不足,穿着貂皮大衣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头品玄狐二品貂、三品四品穿倭刀。”玄狐,也称银狐,毛纯白,国内不产,最为珍稀,除皇家用外,宰相总理级的大员还能沾光;貂,仅产于我国东北,国产最珍,部级干部才有资格享受;倭刀呢,非日本倭寇用于杀人的军刀,只是青狐的别称而已,毛色多变,春夏青灰,秋冬渐白,名贵虽然不如貂,但也要司局级干部才配使用。因为珍稀,因为名贵,貂因此逃脱不了厄运了。1626年,皇太极继后金(清朝前身)“汗”位,发动征服黑龙江的战争,战火蔓延到达斡尔族各部落。面对生灵涂炭,要不要求和?求和,但如何求和?自然是贡上稀世的宝贝。什么是稀世宝贝?达斡尔人手中的稀世宝贝自然是貂皮。1634年,部落中金奇里氏族的酋长巴尔达奇率44人的车马大队,拉上1818张貂皮,慌慌张张地南下朝拜皇太极。皇太极一见这么多的貂皮,若二品都用貂,也不用愁了。他心中一高兴,令酋长巴尔达奇做了他的姑爷,一方面安边抚民,只一方面负责进贡貂皮。要进贡多少貂皮呢?根据《黑龙江外记》,“布特哈无问官兵散户,身足五尺,岁纳貂皮一张。”贡貂也就成为了一种人丁税。布特哈是清朝的一个行政区,管辖嫩江及两岸支流,总管驻宜卧奇(今莫旗境内),这正是达斡尔人的主要居住地。在布特哈,历史上有多少“身足五尺”之人呢?官方历来有“测丁”,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5475名,嘉庆十五年为5305名,道光十二年为3200名,光绪八年(1882年)为4200名。自酋长巴尔达奇成为皇太极的女婿后,一丁贡一张貂皮,约250年间(1634-1882年),每年以4000张粗算,估算上贡朝庭的貂皮累计超过100万张。达斡尔人每年约猎杀4000只紫貂?这种估计是十分错误的。清朝要求貂皮的质量为“上等”?“上等”貂皮是什么样子的?质量定级的原则之一是貂皮没有受伤,除“七窍”之外,貂皮上就不能有其它的洞了。就是说,猎人的子弹只能射入紫貂的七窍以夺其性命。但可以想象,以身长不足半米、体重仅数公斤的紫貂为目标,有几个猎人能够百发百中?百发百中中又有多少能够百步穿杨射中紫貂的小眼睛?应该是不多的。这样二等、三等以及次等的貂皮,也就不易估计了,被猎杀的紫貂数量也就成几倍、十几倍地增加了。清朝年年纳貂,导致达斡尔人过渡猎杀紫貂。光绪34年(1908年),貂源枯竭,见不到貂的影子了,贡貂才停止。新中国成立(1949年)之前,大兴安岭的紫貂已经灭绝。现在,偶见于小兴安岭、长白山的紫貂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以猎貂贡貂为业为荣的达斡尔人,现在主要以农牧业为生存发展之道,辅以狩猎为趣。历史上的猎貂,是迫于强大的政治、军事的压力而进行的,达斡尔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近使一种动物不能再生存。现在有趣的狩猎,也传承了先人的经验与狩猎的心得。套捕沙鸡,最能体现达斡尔人狩猎中体现的生态观念。在柞树变红、白雪落地之后,猎人一身素白,装成雪人,并在雪地上撒上些粮食,架起数米长的袋式网,一端的大网口用树枝支起张开,一端的小网口打上活结,等待一群群沙鸡的光临。觅食的沙鸡并不怕慢慢移动的“雪人”。而这移动的“雪人”,把沙鸡赶入网内之后,取下树枝,就猎获了这些傻乎乎的沙鸡。但面对猎获的沙鸡,达斡尔猎人并不把它们斩尽杀绝,而是从套网内选出一公一母的两只,让他们成双结对地飞走,让他们有机会繁育后代。达斡尔人知道,自然界的任何东西,紫貂也好,沙鸡也好,草木树林也好,生长都不易,数量都是有限的,不可毫无节制地斩草除根。贡貂导致紫貂绝灭,已成历史的往事,也成了莫力达瓦谋求发展的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来照照“全国大豆之乡”,或许能看到变形的影子。处大兴安岭东麓的莫力达瓦,已开垦成拥有689万亩耕地,年产粮食20亿斤以上,成为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2003年起,一年又一年,农业部连续5年授予莫力达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光荣称号,2007年还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地县标兵”,享有“全国大豆之乡”的美誉——大豆产量在10亿斤,差不多全国人民每人可分得1斤,真正向全国人民“献豆”了。然而,商品粮也只是商品而已,“献豆”应是心甘情愿的卖买,是否合算呢?不算大豆的生产成本,就算生态成本吧。1995年,莫力达瓦大豆的单产为938公斤/公顷,2005年为1939公斤/公顷,可见单产并不稳定,需要靠天(是否风调雨顺)吃饭。就以2000公斤/公顷估算吧,相当于每公顷大豆的收入为1万元。而大豆耕地的水土流失速度为1厘米/年,现在耕地的土层约剩下1尺厚,在这种水土流失的背景下大概还能耕作20年,也就是每公顷的价格约合20万元,之后,这块土地就成为石漠或沙漠了,一分不值,而需要那早期收入20万元的钱来治理了。阿钊说,他希望以上的算法存在十分荒谬的错误,更希望专业人士能够认真地算一算,目的就是从“献豆”不要重蹈“贡貂”的覆辙——紫貂的灭绝已敲响警钟,子子孙孙将要耕种的土地不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里变成了不毛的荒漠!

还在回味达斡尔猎人放归猎物的——竹2011-4-12于尼尔基水库宾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