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散文随笔·人的价值

[投稿者:藤香萱 www.lebeitao.com]2019-12-24 21:31:28

【导读】中国经济高增长也带来了经济发展同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之间的种种不协调,社会问题不断凸现,引发人民群众多方面的诉求。

人的价值是人对于自身和社会的积极效用。人生的价值是人生对于自身和社会的积极效用。人的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效用。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实践范畴、历史范畴。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在价值与人生的自为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与人生的社会价值;人生的内在价值与人生的外在价值;人生的有形价值与人生的无形价值;人生的历史价值、人生的现时价值与人生的未来价值;人生的实有价值与人生的应有价值等。

由于人的价值创造行为是有动机的,人的价值需求行为也是有动机的。社会行为人的行为动机是人文世界赋予的人文价值意义,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的创造与需求是由这一系列人性化的动机关系联系而形成的;价值的形成关系从人文学角度理解为价值意义的认同关系。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形态的迅速变革使企业的价值构成方式发生了改变。企业价值的形成从更多方面让人感到扑朔迷离。人在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为能够影响价值创造、价值的形成及价值在人文社会中的实现。

生命主体性理论毕竟是从孤独的个体出发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自我心的占有性主体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后现代对主体性的消解。主体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价值范畴,体现的是一种能动的价值关系。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价值理性的指引,现代化就会缺失人性的意蕴,就不能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发展观。

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物质产品和社会财富确实大大增加,但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生恶现象难以遏制、人的价值沦落,等等。生产力就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人的个性、本质的生成。人不满足自在存在的人与自然关系,而要在自己的实践中能动地创造为人的人与自然关系,而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解放,人只有在自己创造的人的世界中才能有适合人性的人存在。

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理论以及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人的价值实现的相互关系。人的价值是价值的特殊形态,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确证,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人的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创造价值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是人的主体能力、主体作用、主体地位等全部主体性内容的实现,是人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福祉。离开了人的价值取向,物质生产活动无法确定人类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物质生产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生价值的本质特点。它主要有三个方面: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人生价值反映了人生对囱我和社会的效用肯定关系;人生价值是贡献与索取、手段和目的的辩证统一,并且重在贡献,旨在目的。首先,它必须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有利于社会进步,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其次,它能够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创造与消费的关系,并且力求贡献大于索取、创造多于消费;再次,它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前者依次服从于后者。

理想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价值生活的最高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树立理想、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奋斗过程。对于个人来说,有事业理想、生活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多个层面。个人素质与能力制约困素。人生价值提高与实现的原则与方法。其一,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其二,规划人生最优道路;其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其四,献身社会勇于创造;其五,信心百倍,持之以恒,措施科学高效。只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考辨,才能正确把握其实质,促进其研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价值论地位确立为内在价值,人作为人是劳动创造的过程,劳动形成人与自然界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而人作为主体是一种劳动的主体,自然界作为客体是一种劳动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历史规定也就是从不同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形成自然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是自然体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体的不同历史存在阶段使其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实际内涵不同。所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存在表现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存在。

任何形式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都必须以人的价值参与为前提。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形成的价值关系体现了客体的存在、属性、发展及其同主体的相互作用之与主体需要相关联的一种具有效应、属性意义的质,它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共同构成主客体关系的三维世界。客体价值被创造、被享用的对象性选择,往往使得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在客体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被人格化而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利益关系)。道德活动本身所体现的是主体在现实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认识活动中与各种活动对象之间形成的价值关系。

人的社会化是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人的价值追求下的共同的生存、生活方式。由于人伦规范和道德规范是文化规范化特征的集中表现,是文化的内核所在,决定着生存、生活方式的价值;伦理作为人伦之理的全部,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理想追求的基本途径或手段。所以,人的价值是在通过人伦关系及其规范而进行道德教育和追求道德理想的过程中体现的。道德教育中的人伦价值重构是一种理解和认同的过程。社会人的价值有效运用于道德教育实践之中,理解与认同是关键。在道德教育中,对人的价值的理解是认同的基础,没有理解就没有认同:而对人的价值的理解与认同中,需要经过人伦秩序的认同和示范认同。这些认同的价值建构,是人的价值在道德教育中的重构的、联系现实与理想的必要环节。

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生活。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体价值的理性把握形成价值观念。主体存在与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社会历史属性决定了主体价值观念的社会历史属性。一是价值关系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二是存在客观性与评价主观性的统一;三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价值观念是道德的核心问题。价值观作为世界观体系二级结构的观点值得怀疑。二者之间既不能在功能上相互取代,也不能在外延上相互遮蔽。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一个有大小、有强弱、有质量、有方向的思维矢量。其基本量纲是价值性与价值度。

一个是社会性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目的性尺度,即主体“内在的尺度”;一个是符合个体道德教育水平发展的合目的性尺度,即客体“外在的尺度”。价值尺度中决定和标志客体价值正负、价值高低的评测体是价值量纲。其中,决定与标志价值正负的量纲是价值性,决定与标志价值高低的量纲是价值度,价值度的衍生量纲是价值秩序。

中国经济高增长也带来了经济发展同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之间的种种不协调,社会问题不断凸现,引发人民群众多方面的诉求。显然,经济增长中所产生的负效应和种种困境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已经逐渐唤醒人们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意识,自觉地探索、追求经济发展和人的价值目的。市场经济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的,从而为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提供学理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代表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建议和人本价值评价内容,以利人们实践操守。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福祉。离开了人的价值取向,物质生产活动无法确定人类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物质生产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